古代诗歌朗诵4篇加译文

发布时间:2021-09-09
古代诗歌朗诵4篇加译文

  李夫人赋「原文」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五噫歌1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翻译」

  登上北芒山啊,噫!

  回首遥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

  宫殿那高大壮丽啊,噫!

  百姓那辛勤劳作啊,噫!

  遥远漫长那无止境啊,噫!

  「注释」

  ①陟(zhì):登高。《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

  ②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古时北芒树木森列,苍翠如云。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③顾:回头看。《史记·项羽本纪》: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④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

  ⑤崔嵬:高大,高耸。《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⑥劬(qú):过分劳苦,勤劳。

  ⑦辽:遥远。《楚辞·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

  ⑧未央:未已,未尽。《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赏析」

  《五噫歌》载于《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东出函谷关路过京师洛阳,登北邙山,见宫殿之华丽,感人民之疾苦,触景生情,遂作此诗。《五噫歌》的前三句写作者所见,后两句写作者所感。《五噫歌》的语句凝练,结构紧凑,五个“噫”字的使用具有独创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一面。

  「创作背景」

  汉章帝时,梁鸿因事出函谷关,路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梁鸿于是改姓运期,名□,南逃至吴,为人作雇工。东家见孟光(梁鸿之妻)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其妻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

  梁鸿的诗,今仅存3首,俱载《后汉书》本传。《五噫歌》仅五句,每句后有一"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写登北芒山望京城宫殿豪华,感慨"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讽刺章帝劳民伤财,患害不尽,表现出他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忧伤。所以魏晋之际的赵至说他"登岳长谣","以嘉□之举,犹怀恋恨"(《与嵇茂齐书》)。

  「诗歌赏析」

  梁鸿的《五噫歌》这首诗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并且也不是诗人登高所见最突出的印象。因为这些景象不登高也可以看到,故诗人将这些省略不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描写登高望远所得的最强烈的印象:帝王最崔嵬的宫阙殿阁,贵族那如连云般的宅第苑囿。这朴实的描写,为下文抒发感叹作铺垫,或者说是诗人发生感叹的物质基础。

  后两句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贵族的豪华享乐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为了修建这些宫殿、宅第、苑囿,要花费老百姓多少血汗啊!

  《五噫歌》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1)选材上,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最强烈的印象,突出主体,删除一切枝叶,非常凝练。(2)结构上,一句紧扣一句,一气呵成。先描写诗人动作:登山,登上高处再回头望(顾瞻),看见“宫阙崔嵬”,感叹“民之劬劳”。如同电影剪辑一样形象、直观、合乎逻辑。(3)语气上,每句结尾都用一个感叹词“兮”,每句终了,又有一个“噫”字停顿,表现出一言难尽、欲言又止、满腹忧愤、无穷悲痛的感情,很有独创性。清代张玉彀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4)构思上,《五噫歌》即事兴情,并非拼凑字句作文章。何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写诗词有“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的情况。梁鸿由于出身家贫,亲自耕织,了解人民苦难,所以看到帝王“宫阙崔嵬”时“弗克自已”,想到人民的苦难,深刻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诗人简介」

  梁鸿,字伯鸾,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出生年月不详。梁鸿家贫博学,曾放猪于上林苑中,后与妻子隐居霸陵山,以耕织为业。梁鸿因事路过洛阳,见宫室富丽,于是写下《五噫歌》,抨击统治者的奢侈,感叹人民的劳苦。汉章帝读了《五噫歌》后,非常不满,梁鸿只得更名换姓,避居齐鲁。后来梁鸿前往吴地,居于廊下,替人做舂米。每当梁鸿回到家中,其妻就会举案其眉,奉上饭食,表示敬爱,后世传为佳话。迁居吴地后不久,梁鸿病逝。梁鸿的代表作有《五噫歌》、《适吴诗》、《思友诗》等。

  留别妻2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及注释

  「翻译」

  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

  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

  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

  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

  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

  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

  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

  ①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

  ②嬿婉:欢好貌。

  ③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

  ④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语尾助词。

  ⑤参(shēn申)、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这句是说星星都已隐没,天将放晓了。

  ⑥行役:赴役远行。

  ⑦生别:生离死别。一作“别生”。滋:多。

  ⑧春华:春光,借喻少壮时期。

  「赏析」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段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和谐的欢乐情景,把一种人生和青春的愉悦传递给了读者。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搅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嬿婉及良时”的美梦,一度出现于两人之间的一小块晴空被即将出征、离别在即的阴影覆盖了。作者在此笔锋陡转,在点出主人公“征夫”身份的同时,随即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诗中的男子惦念着不久将要上路,时不时地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只要天一亮,他就要启程应征,那漫无期限的离别将要取代新婚的片刻欢愉。所以当他看到参辰星已在天边隐去,天将破晓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般股难以言传的酸楚。“去去”两字相迭,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人世间的一般离别,已使人为之黯然销魂,何况新婚嬿尔正是人生“花好月圆”之时,又何况这对年轻的恩爱夫妻所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离别,而是奔赴战场、相见无期的生死离别;这不能不叫人五内俱裂,泪如泉涌。“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读着这样的诗句,这对青年男女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泪下,历千年而不灭其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以后宋代词家柳永写恋人之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语,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写张生、莺莺长亭之别,又有“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的描写,虽然都有一定的感染力,并与此诗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与此诗对封建兵役制给青年男女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表现相比,毕竟显得纤弱多了。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天马歌3

  《太一之歌》(天马歌一)

  太一贡兮天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西极天马歌(天马歌二)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天马歌》简介」

  汉武帝刘彻一生前后两次作《天马歌》,故现存《天马歌》诗赋有两首。第一首为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所作,当时汉武帝刘彻通西域,平南夷,得乌孙马,称天马,故作《太一之歌》;第二首为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所作,当时大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得大宛马,汉武帝又作《西极天马歌》。后世通称汉武帝创作的《太一之歌》、《西极天马歌》为《天马歌》。武帝曾令司马相如等编制歌诗,按叶宫商,合成声律,号为乐府,及得了神马后,也仿乐府体裁,亲制作《天马歌》。

  「《天马歌》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南阳新野有一个叫暴利长的人,因犯罪被流放到敦煌屯田。他在渥洼水(今敦煌南湖乡黄水坝,一说为月牙泉)边发现一群野马,其中有一匹长得神异非凡,常到这里来饮水。暴利长用泥土塑了一个假人,让它手持马笼头和?绳立在水旁。久而久之,野马对土人习以为常,失去了警惕,暴利长便代替土人,同样手持勒立于水旁,趁马不备时将其套住,献给了武帝。暴利长想把此马说得不同寻常,便诡称它是从水中跃出的。汉武帝本是个十分爱马的人,曾从卜卦中得到了点化:“神马当从西北来”,因而派人到乌孙去求神马。这次暴利长称有马从水中跃出,正好应了“神马当从西北来”的爻文,武帝喜出望外,因而认定此马便是太一神所赐,兴之所至,前116年(元鼎元年),作了《太一之歌》,后世通称为《天马歌》。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为将军,率兵远征大宛。惨败告终。前102年(太初三年),李广利再奉命率大军远征大宛。大军除在轮台遇到抵御外,很顺利地到达大宛。前101年,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武帝献上大宛宝马,武帝因大宛马雄壮,比乌孙马为良,乃改称乌孙马为西极马,独名宛马为天马,并作《天马歌》。

  悲歌4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译文及注释

  「翻译」

  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无法还乡,登高望远就当做回到了故乡。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思乡的忧愁盈满心怀。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哪里还有家可归。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前途坎坷,走投无路,无船可渡。思乡之情、痛苦遭遇很想向人诉说,但有许多难言之隐无法倾诉,只好憋闷在心中,心里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股阵阵绞痛。

  「注释」

  ①可以:此处作“聊以”解。当:代替。

  ②郁郁累累:形容忧思很重。郁郁,愁闷的样子。累累,失意的样子。

  ③思:悲也。

  ④肠中车轮转:形容内心十分痛苦。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赏析」

  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他为何这样悲哀?

  “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真的“远望可以当归”吗?只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见到了故乡吗?没有。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岭树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故乡何在?亲人何在?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哪里还有家?无家可归。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无船”。所谓“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张衡在《四愁诗》中说:“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连结用东西南北四个比喻来象征自己有志难伸,忧伤失意。李白在《行路难》中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1]”以行路难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欲渡河无船”也应作如是观,是这位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比《艳歌行》要沉痛得多了。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的思乡之情,他的痛苦遭遇,很想向人诉说,但有许多难言之隐,不敢乱说,只好闷在心中,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